联系我们

世界噪音日北京海淀法院梳理与噪音相关纠纷中的法律知识

发表时间: 2024-04-20 04:24:00 | 作者: 产品中心

  4月16日是世界噪音日,近年来,噪音污染问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如因邻居作息或者设备正常运行产生噪音影响生活,当事人能采用哪些方式解决纠纷?在诉讼过程中,需要承担哪些举证责任?日前,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以案说法,解析与噪音有关的诉讼中隐藏的法律知识。

  尚大爷和王女士是楼上楼下的邻居。王女士称,在家中多次听到钢琴声,认为由尚大爷造成,双方矛盾逐渐升级。王女士认为,尚大爷家中存在钢琴噪音,甚至在夜间故意通过运动制造噪音,导致其患上严重的睡眠障碍症,遂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尚大爷停止噪音侵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金5000元并书面致歉。

  尚大爷辩称,近期儿子一家搬来与自己同住,孙女在家简单练习钢琴,使用了专门的隔音垫;孙女近期有舞蹈演出,也曾穿舞鞋在瑜伽垫上练习过几次,但都在晚上八点前结束;因孙女年幼,全家都在晚上九点前睡觉,不存在深夜制造噪音、进行骚扰的行为。

  庭审中,王女士提交了录音、手机截屏作为证据,证明尚大爷一家在深夜及凌晨故意、频繁制造噪音影响其正常休息,尚大爷对该证据不予认可。经查,王女士因噪音问题曾多次报警,警察出警后未对双方作出相应处理。

  海淀法院经审理认为:王女士主张尚大爷故意制造噪音,应就此提交证据,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王女士提交的录音中的声音系从尚大爷家发出。王女士虽曾报警,但并未有有关部门对尚大爷家作出相应处理。鉴于王女士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尚大爷家存在故意制造噪音的行为,对于王女士基于此提出的所有诉讼请求,法院难以支持。法院判决驳回了王女士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官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八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地处理相邻关系。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本案中,王女士主张尚大爷一家在深夜及凌晨故意、频繁制造噪音,应提供对应的证据。因其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尚大爷存在上述行为,王女士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小崔和小张是夫妻,二人自2012年起居住在某印刷厂宿舍。宿舍附近设有环卫清洁站,由环卫中心管理使用。小崔和小张认为,清洁站经常夜间作业,伴有巨大的震动、噪音和刺激的腥臭味,影响二人睡眠质量,遂诉至法院,请求判令环卫中心拆除清洁站,并向二人支付医疗费5000元、交通费2000元、营养费2000元、精神损害赔偿金50万元。

  环卫中心辩称,涉案清洁站符合相应卫生管理标准,下属作业队也制定了细化操作规范,最大限度避免了噪音和臭味,环卫中心已尽管理职责。

  小崔和小张共同主张清洁站造成健康损害,并提交了处方、诊断报告单、医疗费票据等,但环卫中心对上述证据与案件的关联性不予认可。经查,小崔和小张曾多次就涉案争议反映情况,有关部门曾给出由环卫中心为二人另行租房居住的方案。因二人不同意,该方案被搁置。

  海淀法院经审理认为,小崔和小张的住房与环卫中心管理的涉案清洁站相邻,二人主张清洁站散发臭味、发出噪音,影响睡眠质量,并提交了诊断报告单等证据,但相关证据并不足以证明环卫中心管理、使用清洁站之行为与二人的疾病之间有因果关系,故小崔和小张要求环卫中心赔偿医疗费、交通费、营养费、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诉讼请求于法无据,法院不予支持。就涉案清洁站是否拆除的问题,小崔和小张已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有关部门已就清洁站的保留作出答复,并提出解决方案。根据环卫中心提交的证据,涉案清洁站符合管理标准,且为该片区唯一的清洁站,承担着周边居民和单位的垃圾消纳工作。为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有关部门已拟为小崔和小张解决住房问题,但二人未同意。故现二人要求拆除清洁站之诉讼请求,法院难以支持。法院判决驳回了小崔和小张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官表示,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在处理相邻关系时,应当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尊重历史形成的客观状况和先后顺序,以维护不动产相邻各方的利益平衡。

  本案中,小崔和小张主张环卫中心管理的清洁站影响二人睡眠质量,但该清洁站早在2001年就已由印刷厂移交给环卫中心运营管理,符合相关卫生标准,有关部门也已就该问题提出租房另住的方案,然而二人未同意该方案,亦无法就其主张提供充分证据。故对于其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居民有权利选择安静、便利的生活环境,对于房子周围公共设施的设置和运作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也能够最终靠沟通协商、调解、诉讼等渠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同时,也应注意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工作,积极解决实际问题。

  环卫中心作为环卫行政管理部门,在对涉案清洁站来管理、使用时,亦应考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采取更有效、合理的措施,最大限度防止异味、噪音的产生,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陈大娘家的一间卧室与楼内电梯的机房相邻,夜间受到噪音困扰。为此,陈大娘与负责房屋建设、管理的某公司做了多次沟通,该公司向陈大娘支付了25000元补偿款。陈大娘对补偿款没有异议,但认为电梯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安置房屋与电梯机房相邻,没有采取隔音、减震措施,且机房常年24小时工作,导致不间断释放低频噪音传入居室,严重影响其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遂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该公司变更改造机房、将机房上移到楼顶或停用电梯,停止侵害。

  该公司辩称,涉案电梯的安装、工程及相应技术资料均符合规范标准及设计的基本要求;电梯噪音并未超标,属于国家标准范围内;公司已尽管理维修义务,对电梯来维护,电梯运行正常。

  法院经审理查明,陈大娘曾就电梯机房噪音问题反映情况,对此,环保部门曾两次派出工作人员在晚十点后前往陈大娘家中进行实地检测,测得的室内噪音值分别为33分贝和30.7分贝。

  楼房设计单位曾就涉案电梯出具函件,显示:“电梯井道不宜紧邻卧室、起居室,电梯机房不宜布置在卧室、起居室的上层或与其紧邻,受条件限制必须布置时,应采取隔音、减震措施。设计院提出过该问题,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节约投资,尽可能改善住房面积,经有关各方讨论后还是维持了该设计的具体方案。”

  海淀法院经审理认为,关于居民楼内电梯机房等设备产生的噪音问题,《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没有明确规定由环境保护行政主任部门实施监督管理,但是《社会生活环境噪音排放标准》对噪音排放限值作出规定,该标准虽不适用于居民楼内为本楼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而设置的电梯设备产生的噪音的评价,但考虑电梯机房等楼内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低频噪音,确实对楼内居民造成影响。从切实依法保护公民健康权、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方面出发,此种情况可以参照适用《社会生活环境噪音排放标准》作为评价依据。

  根据相关证据,陈大娘卧室中晚十点后两次检测的噪音值分别为33分贝和30.7分贝,均超过了《社会生活环境噪音排放标准》的相应标准。某公司辩称电梯机房符合有关技术条件,但是未举证证明噪音污染系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或过失造成,不存在免责事由,故法院对其抗辩不予采信。另外,该公司辩称电梯机房噪音符合国家规定,但电梯机房内的噪音与电梯噪音通过建筑物结构传播至住宅室内的噪音并非同一概念,电梯机房合格及电梯机房噪音符合国家规定并不等同于电梯机房噪音通过建筑物结构传播至住宅室内的噪音排放值达到国家规定的限值以内。因此,法院认定电梯机房噪音侵权事实成立,该公司应对电梯机房噪音污染承担侵权责任并停止侵害。

  然而,关于停止侵害的具体方式,陈大娘坚持要求变更电梯机房位置或者停用电梯,但机房位置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受条件限制而设置的,且已验收合格。现将机房位置变更至楼顶上方需重新设计机房,在尚无相关可行设计的具体方案的前提下,变更机房位置至楼顶不具备可操作性,停用电梯亦将影响该楼内其他居民正常生活。故陈大娘要求的上述两种方案均依据不足,法院暂不支持,陈大娘可待将来提出其他可行方案后另行主张。最终法院驳回了陈大娘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官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条规定,因污染自然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某公司作为涉案房屋的建筑设计企业,其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有义务对电梯机房采取比较有效的隔音降噪措施,确保其开发的房地产项目符合国家相关噪音限值的要求;同时,其作为案涉楼房的管理单位,负责维护电梯机房的日常运营,亦应当确保电梯机房产生噪音不超过相应限值。陈大娘卧室中两次夜间检测的噪音值均超过有关标准,电梯机房噪音侵权事实存在,该公司应对电梯机房噪音污染承担侵权责任并停止侵害。

  然而,涉案机房位置是在历史限制条件下设置的,在目前尚无可行的新方案之时,变更机房位置、停用电梯均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陈大娘关于变更改造机房、将机房上移到楼顶或停用电梯的诉讼请求,法院暂不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房屋、电梯等公共设施建设及管理单位,应当切实考虑居民的居住需求,长远规划、审慎设计相关设施,并持续、定期对其来管理、评价与控制,以免因历史遗留问题引发新的纠纷。居民如遇相关噪音污染等影响居住、睡眠环境,可以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共建和谐居住环境。


Parse error: syntax error, unexpected end of file in /www/wwwroot/hffsgs.net/cache/template/f659/6c2d/c4491e63fd7729d7db6a.html on line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