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建圈强链智能升级!广西加快建设轨道交通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

发表时间: 2024-04-07 12:39:50 | 作者: 江南体育官网在线入口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是首府推进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在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的重要举措,也是事关南宁市提升城市首位度,打造多级产业,实现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基础工程。

  自2016年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以来,南宁地铁加速成网,目前已开通5条地铁线路,依托地铁建设加快构建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助力南宁打造服务广西、对全国、走向东盟的轨道交通产业新高地。

  无轨化智能架落车系统自动升降列车,检修工人在智能化设备辅助下精准检测列车……近日,记者在南宁地铁五象车辆段车辆中心看到,一系列充满“科技与狠活”的智能检修设备,为南宁地铁列车的安全运行筑牢了屏障。这样的“科技与狠活”是南宁正举全市之力发展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宁依托地铁建设引进了一批轨道交通产业制造和智慧交通配套项目,以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工业化转型,带动了新兴起的产业集聚发展。

  走进位于邕宁区的广西轨道交通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记者看到新落户的南宁百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厂房宽敞明亮,各项新设备的采买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南宁百川轨道交通智能装备基地负责人 张宏伟和记者说,公司自2023年12月5日正式落户南宁以来,就得到了南宁轨道交通产业专班“保姆式”的服务,不仅提供各项政策支持,工作人员还多次陪同进行当地考验查证完成厂区选址等工作。“公司预计在2024年9月份建成投产,年产值达2~3亿元。借助南宁的区位优势我们不但可以为南宁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零距离提供智能化检修服务,还能辐射西南、华南地区,开拓面向东盟的轨道交通产业市场。”张宏伟说。

  据了解,近年来,南宁市格外的重视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的发挥南宁轨道交通集团作为链主企业的作用,围绕轨道交通全产业链,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智慧交通及数字产业,同步推进设计咨询施工、运维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高水平规划建设产业园。按照补链、强链、延链的要求,推动产业上下游企业集聚,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轨道交通产业体系。

  据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文剑昭介绍,轨道交通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等突出特点。多年以来,南宁市一直在谋划以地铁建设为契机,引进从研发、设计、制造到试验在内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助推城市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据统计,从2023年至今,南宁市通过政策引导、市场主导、政企共建,已引进了12个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项目和15个智慧交通企业,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链加快延伸,产品从原有的整车组装,拓展到电扶梯、通风空调、电气设备等主要零部件,以及智慧交通等领域,构建了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实现了城市发展多年的梦想。

  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机械装备科科长慕伟说:“在推动轨道交通产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过程中,南宁市主要做了几方面工作。首先,完善了服务机制,由市领导亲自挂帅,高位推动,成立了南宁轨道交通产业园区项目工作专班,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其次,在邕宁区规划建设广西唯一的轨道交通产业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占地面积约2000亩,打造一个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基地。三是出台了《促进南宁市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扶持政策,培育轨道交通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公司进行研发创新,帮企业拓展市场。四是开展精准招商,通过编制产业链全景图,瞄准重点方向和目标企业精准发力,举办轨道产业专场推介会,市领导亲自带队上门招商,引入高质量的项目和企业,推动产业链延伸完善。”

  而在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方面,在南宁邕宁区规划约2000亩工业用地,建设广西轨道交通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推动项目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集群。目前广西轨道交通智能制造产业园已引进12个项目,总投资金额约为14.7亿元。

  据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文剑昭介绍,下一步,南宁市将持续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上下游集聚,加快建设广西轨道交通智能制造产业园,打造立足南宁、服务广西、对全国、走向东盟的轨道交通产业新高地。

  不久的未来,城轨车辆整车及部件、电扶梯、通风空调、电气设备及其他新兴装备等“五大轨道装备集群”齐发力;青秀轨道科创产业园正在培育孵化智慧交通、通信软件等轨道科创类企业齐聚势,实现现代化轨道交通产业建圈强链智能升级,迈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Parse error: syntax error, unexpected end of file in /www/wwwroot/hffsgs.net/cache/template/f659/6c2d/c4491e63fd7729d7db6a.html on line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