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菜市场的新气质
“在菜市场,人的身体感官是被打开的。本地方言的吆喝声、品种奇异的特产、五颜六色的蔬果,充分调动着你的五感;另一头,热火朝天的小吃摊又在唤醒你的味蕾和胃。一切的焦虑,似乎都在喧闹的菜市场被消解——生活本该如此简单。”一位热衷于在旅途中逛遍不同城市菜市场的旅行者在网上这样分享。
有网友说,Citywalk(城市漫步)的尽头是菜市场。不为山川湖海,却囿于美食与爱。纵览各个社交平台,不少打卡菜市场的年轻人或在攻略里分享“菜市场散步导览”,或在评论区写下“菜市场收获记”,整理出一份份“中国菜市场地图”,甚至很多年轻人借助网络站点平台,带火了好多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菜市场。
全国出圈的菜市场只是少数,但并非偶然。眼下,一蔬一饭、南北干货、市井民情、人文韵味……菜市场已不单单是菜品的买卖场所,而更像是一个社交场域、一个舒压空间、一种生活方式。年轻人越来越爱逛菜市场,不是没理由的。
烟火气息萦绕的氛围感、“眼见为实”“可触可感”的体验感,互联网“复刻”不来。2022年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发布《2021年农贸市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选择农贸市场作为日常购买农产品主要渠道的比例为77.27%,稳居第一。
菜市场用它独有的气质,带给年轻人线上购物所没有的生活气息,以及真实的人与人交流而产生的亲近感。“有时逛菜市场并不是真的要买啥东西,游走在摊位与摊位之间,看到食材最真实的模样,就像在观赏一个生活的展览,能让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久居北京的菜巿场爱好者小丁说。
当年轻人不断涌入,菜市场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在满足基本所需的同时,也碰撞出新的创意,更加契合年轻人的审美趣味。
集“颜值”“智慧”于一身。历经城市治理与更新,菜市场已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即便是传统的菜市场,尽管装修陈旧,但路面也是干净整洁的,没有堆积成山的垃圾,不会污水横流。小清新风、文艺国风、赛博朋克风……新兴菜市场的设计风格层出不穷,布局也更加清晰、规范。蔬菜区、肉类区、水产区等功能分区划分整齐,扫码支付、WIFI等软件设施也一应俱全,就连摊主都玩起了私域流量。小丁说,因为常去光顾一家菜摊,便加了老板微信,入了“菜友群”。常常一大早便在朋友圈或群里看到老板更新“菜品”,并提供搭配参考,如果量大,能够给大家提供送菜到家等服务。
“旧烟火”中长出更多“新业态”。逛久了菜巿场,你会发现,其可提供的远远不止是食物,它几乎满足着日常生活的全部需求:修理店、五金店、花店、服装店、裁缝店……俨然演变成社群多功能聚合中心。在苏州的双塔市集,除了买菜还可以喝咖啡、买书,同时也保留了当地传统的裁缝铺和钥匙铺;在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民主村,原来的菜市场通过城市的更新改造,增加了烤肉店、小酒馆这些年纪轻的人喜欢的业态。消费场景的不停地改进革新,赋予菜市场新功能,吸引一波又一波流量。
菜市场的“气质”颇有艺术范儿。有些网红菜市场积极创新形式,与商业活动合作,与当地特色融合,努力向文旅综合体发展。比如,北京的三源里菜市场里,除了陈列来自天南地北的食物外,还会举办一些新书发布会、书画展之类的文化活动。别致的印花包装、俏皮的美术字体、接地气的标语……行走其中,有种烟火气里生长出的艺术感。更有趣的是,市场中的摊主也乐得与前来打卡的人互动,扮演一下镜头中的“演员”,他们淡定从容面对相机、手机,成为新鲜食材之外的拍摄题材。
四方食事,不过一盏人间烟火。当曾经质朴的生活空间逐渐焕发新的面貌,不禁令人担心菜市场的烟火气是否会弱化或者消失?一旦商业化的热潮兴起,物价是否也会随之上涨?一蔬一饭是生活本味,有生活气才有生命力。作为连接田间地头与每日生活的交易场所,菜市场第一步是要满足居民购买食材的功能,便民应是最基本的属性。而如何平衡好市井气与商业化、对冲升级所带来的成本支出,则是所要思考的问题。